景区景点人气旺盛、热门展演一票难求、赛事活动火爆出圈……今年以来,旅游消费热潮持续点燃,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日前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旅游消费复苏与升级迹象处处可寻。面对“旅行热”,业内人士认为,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速,从而满足旅游消费新需求。
新需求推动市场升温
在本届旅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游客现场品各地美食、赏文创产品、论文旅发展,展现着我国旅游消费新趋势。
“赛事演艺”旅游正在成为热门标签。“村ba”火爆出圈、演唱会一票难求,“展演 住宿”的旅游模式,满足了跨区域游客的文娱需求,也有效带动目的地旅游消费。前来参展的贵州黄果树智慧文旅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伍告诉记者,“村ba”火了以后,黄果树瀑布景区客流量明显增多,特别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多了起来。
作为“曲艺之乡”,天津演艺市场全面回暖,打开各大演艺票务平台,演出排期满满当当,诸多演出开票即售罄。“每场演出反响都很好,市场回暖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天津晴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穆晴说。
研学旅行是暑期旅游市场新热点。本届旅博会上,不少地区将研学旅行作为重点板块向观众展示。河南创新实践教育有限公司品牌传播部主管崔琳祎说:“我们历时两年制作的课程于今年4月进入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下一步将挖掘更多红色资源。”
乡村旅游也是今年旅游消费一大亮点。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乡村游整体订单规模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242%。
“今年暑期,两座民宿收入近80万元,大大超出预期。”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90后”回乡创业青年王福磊是乡村旅游受益者,他十分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在旅博会北京展区,韩建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张建超不停地向观众介绍自己经营的民宿小院。他说,以前乡村旅游主要是景区和农家乐,现在已经升级为娱乐、康养、采摘等一体化的综合旅游模式。
供给侧短板不容忽视
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传统景区景点“冷热不均”、高品质资源供应不足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困扰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主要问题。
——传统景区“冷热不均”。今年以来,由于游客出行需求激增,不少热门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影响了消费体验。同时,也有一些景区未获青睐。以北京为例,“抢票潮”主要集中在故宫等热门景点,一些普通博物馆和郊区旅游项目则少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旅游行业同质化等结构性问题积累已久,行业爆发式复苏加剧了供需矛盾。
——新兴需求难获满足。当前,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旅游主力军,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圣东旅居装配式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华坦言,观光旅游正朝着沉浸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热点出现后,从业者容易一哄而上,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朱晓云表示,游客逛馆越来越精准化,博物馆若不及时与观众“对话”,游览服务和产品设计就可能落伍。
——服务保障还需提升。不少游客反映,部分景区的餐饮、讲解等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李兴华说,许多旅游项目的服务意识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标准不明确,需要整个行业去努力改变。天津花之冠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曹威说,旅游行业还存在恶性竞争和不诚信经营现象,直接影响了旅游市场的服务品质。
亟待重塑竞争新优势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过去靠“坐收门票”的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去不复返,新的秩序正在构建。旅游产业正经历由短期市场复苏向长期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构建竞争导向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首先,坚持以文塑旅,提升行业品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传播。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姚军认为,景区要根据自身类型和特色进行旅游产品配置,形成个性化产品,不可走千篇一律的老路。
其次,加强产业创新,激发消费活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在旅游领域广泛应用,已成为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中国电信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戴召武说,相关行业对数字技术认识还不充分,讲好数字化、智慧化的旅游故事,前景光明。曹威说,很多游客希望在旅游度假中探索“新奇特”,公司便针对性开发了非洲狩猎游等产品项目,广受欢迎。
此外,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人才回归。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过去三年,旅游从业者大量流失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建议,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更加关注产业链的修复和产业生态的培育,致力提升小微企业获得感,鼓励细分赛道的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姚军也提出,为中小微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人才回归,不断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